9月29日,《煤城戎色映碧霄——陽泉礦區(qū)老兵故事選編》新書出版座談會在陽泉市圖書館舉行。陽泉市委宣傳部主持日常工作副部長史志亮,陽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王瑞萍,陽泉市文聯黨組成員、劉慈欣文學院院長張曉悅,陽泉市礦區(qū)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白俊平,陽泉市圖書館副館長樊晶及相關部門負責人、編撰團隊及老兵家屬代表圍坐一起,共同追溯老兵們的崢嶸歲月,共話紅色初心傳承。

這部由三晉出版社出版的近20萬字紀實作品,是一部用初心打撈記憶、用深情鐫刻英雄的“紅色檔案”。在中共陽泉市礦區(qū)區(qū)委宣傳部指導下,礦區(qū)委黨史研究室與礦區(qū)文聯的編撰者們,以“考古者”的執(zhí)著,歷時數月穿梭于樓宇和街巷,他們聽老兵子女含淚復述父親的戰(zhàn)場往事,從壓箱底的舊照片里辨認年輕的面龐,在檔案館泛黃的史料中找尋零散的姓名,一點點拼接起26位老兵從槍林彈雨到煤海奉獻的人生軌跡。

“不要忘記歷史!95歲的毛振勇老兵這句樸素的囑托,是編撰團隊心中最沉的分量。他們曾為一位老兵模糊的部隊番號奔波多日,曾因一位老兵已逝、故事斷檔而徹夜難眠,卻從未停下腳步——因為他們知道,每一段記憶都是一顆火種,每一個名字都該被銘記。

翻開書頁,字里行間滿是滾燙的赤誠:毛振勇、高峰、李金玉……老兵們的名字帶著榮光,有抗日戰(zhàn)爭中手握鋼槍、沖鋒陷陣的熱血,有解放戰(zhàn)爭里不畏犧牲、奮勇向前的堅毅,更有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保家衛(wèi)國”的誓言響徹云霄。而硝煙散盡后,這些英雄脫下軍裝、換上工裝,拿起礦鎬走進煤井,將“英雄本色”融入煤城建設的年輪,他們在井下昏暗的燈光下開采“工業(yè)食糧”,在機器轟鳴中搭建起能源基地的骨架,用另一種方式守護著家國安寧。從“戰(zhàn)場”到“礦場”,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共產黨人的初心與擔當。

“黨和國家還記著我們,孩子們還愿意聽我們的故事,心里暖。 弊剷,毛振勇老人聲音鏗鏘,字字動情。此刻,書里的故事與眼前的老人交相輝映,讓人讀懂:所謂英雄,從不是遙遠的傳說,而是那些把“保家衛(wèi)國”刻進骨血、把“建設家園”扛在肩頭的普通人。

這部書的出版,既是對散落紅色記憶的系統(tǒng)性搶救,更是對革命精神的深情傳承。陽泉礦區(qū)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不僅孕育了工業(yè)文明的榮光,更珍藏著一座“精神富礦”,這些老兵的故事,便是這座富礦中最耀眼的寶藏。

座談會的落幕,不是故事的終點。當《煤城戎色映碧霄》的書頁被輕輕翻動,那些跨越時空的感動正化作新的力量:它將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讓年輕人懂得今日和平的來之不易;它將融入煤城的血脈,激勵著礦區(qū)人民在新征程上續(xù)寫屬于這個時代的奮斗篇章。ㄙZ宇洋 張剛宏)

編輯:溫雅慧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