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1月6日消息(記者雷愷)經過歷時近兩年的研究、考證,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2017年發(fā)掘的西咸新區(qū)秦漢新城坡劉村秦咸陽城遺址中的兩座戰(zhàn)國晚期秦貴族墓葬作出判斷,其中一座墓葬出土銅器的督造者為蜀守斯離。
銅器銘文(央廣網發(fā)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本次發(fā)掘墓葬編號分別是M2、M3,均未經盜擾,發(fā)掘出土遺物包括青銅禮器、日用器、兵器、工具、車器、銀器座、鐵工具、玉組佩、璧、印章、料珠、玻璃六博棋子等。根據墓葬結構和體質人類學鑒定結果顯示,兩位墓主均為男性,其中M3墓主年齡為45-50歲。出土遺物判斷,墓葬時代為咸陽為秦都期間的戰(zhàn)國晚期,墓主屬于士、大夫貴族。
玉具劍(央廣網發(fā)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考古人員進一步研究確定,M3銅鑒腹部的16字銘文內容為“十九年蜀守斯離造工師某臣求乘工耐”。這種銘文格式是秦昭襄王時代常見的三級職名。十九年即為公元前287年,蜀守斯離是器物的督造者。
據介紹,對巴蜀地區(qū)的吞并和管理是秦國完成統(tǒng)一的關鍵。文獻記載,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伐蜀, 滅之。二年后滅巴。但是秦國對這一地區(qū)的管理,可謂一波三折。最初秦國保留了蜀侯,派中央大員張若為蜀國守,直至公元前285年,建立蜀郡,并先后由張若、李冰等人出任郡守。
本次出土銘文說明,在張若任蜀國守之后、李冰任蜀郡守之前,斯離曾一度擔任蜀國守。而斯姓,據《資治通鑒》胡三省注記載,為蜀之西南少數民族姓。斯離為蜀國守,體現(xiàn)了秦國的“羈縻政策”。這種政策,是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統(tǒng)治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qū)中的政治地位和統(tǒng)治權力,并封授一定的官職,由酋長、首領自己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司馬遷《史記》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尉斯離與三晉、燕伐齊。根據出土銘文再考證,可知斯離伐齊時的官職應該是蜀地的郡尉,具有五大夫以上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