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8月5日消息(記者孫冰潔)近日,湖北一位16歲少年因上腹間斷性疼痛一年入院,經內鏡和基因檢測診斷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專家提醒,如果直系親屬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孩子應在10—12歲進行第一次腸鏡和胃鏡檢查。

  患者小軼為湖北襄陽人,1年前開始間斷性上腹痛。在當地醫(yī)院檢查后因十二指腸降部有一個一元硬幣大小的腺瘤,手術風險較大遂轉診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院消化內科。

  由于小軼母親和姨媽都曾患有結直腸息肉,小軼和媽媽嘴唇上還有少量黑斑,因此同濟醫(y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yī)師謝華平考慮患者為遺傳性結直腸息肉病。遺傳性結直腸息肉病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J綜合征和幼年性息肉等,臨床上雖各有特點但存在鑒別診斷困難。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變的幾率最高,結直腸癌變風險近乎100%,還可能出現上消化道甚至消化道以外腫瘤,4—1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還會患十二指腸癌,相對于普通人,十二指腸癌的幾率增加了330倍左右。因此,需要特別留意。

  同濟醫(yī)院檢驗科醫(yī)師沈娜通過基因篩查平臺對患者及其母親進行了基因檢測,最終發(fā)現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特異性基因APC突變失活,因而確診為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華中科技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yī)師謝華平在工作(央廣網發(fā) 受訪者供圖)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盡管這種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存在極高的癌變風險,但是及時的內鏡篩查與治療,可以將結直腸癌變風險降低55%。”謝華平解釋。

  為防萬一,謝華平先對患者進行小腸仿真CT篩查,所幸未發(fā)現小腸病變。于7月24日在胃鏡下為小軼完整切除了十二指腸腺瘤,從而消除了十二指腸癌變的風險。

  目前小軼恢復順利,已痊愈出院。因為病理已經證實十二指腸降部腺瘤完整切除,推測沒有復發(fā)的風險,小軼以后每年檢查一次胃、腸鏡即可。

  謝華平告訴記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及直系親屬,需要進行基因檢查及內鏡篩查與治療。他建議從10—12歲開始,每年一次腸鏡檢查;沒有腺瘤患者,可以2年檢查一次腸鏡直到40歲。以往相關的指南中建議該類患者及直系親屬20—25歲應開始胃鏡篩查,但隨著新的病例的出現,第一次胃鏡篩查應在10—12歲時和腸鏡一起進行。而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育齡期青年,應及早進行基因檢查,同時結合臨床表現和家族史進行預后判斷和遺傳咨詢,實現優(yōu)生優(yōu)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