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90所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陸續(xù)公布招生簡章。與往年相比,各高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在校考中增設了體育科目測試。但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清華、北大、北師大等少數(shù)高校測試科目達到五項,大多數(shù)高校只選擇了一至三個測試項目,且多數(shù)選的都是身高體重指數(shù)、肺活量、立定跳遠等較輕松的項目,難度相對較大的引體向上、800米/1000米跑則少人問津。
由于沒有統(tǒng)一的體育考試大綱,此次大部分高校都是以最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作為自主招生體育測試的參考。依照該標準,對學生的體質測評應包含三個方面: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分別對應身高體重指數(shù)、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耐力跑等測試項目。照此來看,一些高校自主招生的體育測試過于簡單,恐難達到測試目的。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由于體育未被列入高考,使得高中階段尤其高三年級的體育課形同虛設,高考后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尤其近年來各地不時有學生長跑暈倒甚至猝死的報道,讓不少高校在確定自主招生體測項目時顧慮重重,生怕考生在體測中出意外,因而盡量挑輕松的考。也有些院校是受測試場地、時間的限制,只能選擇一些操作簡便、省時省地的測試項目。
高校自主招生加測體育,本是教育部門在重視體育育人的基礎上適時推出的一項積極舉措,旨在讓廣大家長和考生意識到體育鍛煉與文化課學習同等重要,即使到高三也不能中斷體育鍛煉,從而引發(fā)中小學重視體育的正向連鎖反應。然而一些高校出于各種考慮,體育測試避重就輕,不僅難以準確測評考生的運動能力與身體素質,更起不到正向激勵廣大中小學生堅持體育鍛煉的作用,讓教育主管部門的良好初衷打了折扣。
誠然,今年是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高校加測體育的第一年,大部分高校沒有經驗,對于體育測試如何進行、如何評價比較謹慎,這完全可以理解。事實上,我們并非是要求所有高校都必須測試長跑、引體向上,關鍵在于保證體育測試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既然是自主招生考試,在確保達到測試目的的前提下,具體測什么項目,高校理應享有一定的自主權。例如,同樣是為測評考生的有氧耐力水平,武漢大學、山東大學選擇了800米/1000米跑,而清華大學選用的是臺階運動試驗。
破解體測“畏難”心理,讓政策良好初衷落地,需要各高校提高認識,積極作為。自主招生加測體育符合我國教育改革和高考選拔機制體制改革的趨勢,各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其重要性,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去推動開展體育測試。
破解體測“畏難”心理,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再接再厲,不斷細化完善政策。體測項目范圍的劃定、如何評價體測結果,以及對患有慢性病或天生身體條件有缺陷的考生的公平如何保證等問題,都需要教育部門深入研究,盡早出臺一個相對細化的指導意見,從而讓高校在實踐中有章可循。
破解體測“畏難”心理,更需要學生、家長與社會的支持與配合。學生身體素質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平時能否充分參加體育鍛煉,而這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和社會系統(tǒng)的支撐。
青少年有強健的體魄,國家才有強盛的根基。推進高校自主招生體育測試科學化,充分發(fā)揮“正向指揮棒”的作用,才能以點帶面,促進全體學生整體體質的改善,從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新華社記者 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