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彎曲曲的蛇橋。
游客前來目睹蛇橋真容。
幾艘小漁船?吭谏邩蚺。
蛇橋是用火山石壘成的。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于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愿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么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邶?zhí)伶?zhèn)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靈動蛇橋
從海口府城出發(fā),只需約一個小時就能到達龍?zhí)伶?zhèn),可尋覓蛇橋卻需花費一番功夫。眼前茂密的荊棘叢中藏著不少分叉路,稍不小心可能就會走錯,而蜿蜒曲折、只能通行一車的村道更是十分考驗駕駛技術。
找到國倉村,從村口順著水泥路前行約一公里,一座由火山巖堆砌而成的石門浮現(xiàn)在眼前。石門的兩側,爬滿了綠油油的植被,若不是經(jīng)提醒,很難想象這座石門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
跟著村民的指引,穿過石門,走下56級的火山巖石階,眼前的光景豁然開朗,一座蜿蜒曲折、貫穿整個河道的石橋油然而現(xiàn),這就是我們要找的蛇橋。
正值下午2時,雖然室外的溫度約有28℃,可蛇橋邊上仍有不少周邊村莊的村民在玩耍。彎曲的蛇橋約有200多米長,橋寬約1.5米。整座橋由火山巖堆壘而成,露出河面的最多有五層,最少也有三層。走上蛇橋,一塊塊大石頭緊密交錯,使得整個橋面十分穩(wěn)固,沿著橋行走近百米,也未見有石頭松動。雖然經(jīng)過500多年的洗禮,整座橋也只有對岸近50米長的橋面稍有破損。
岸邊的蛇橋入口漂浮著幾艘木船,但這些船只似乎已經(jīng)很久未使用。吹著河風,慢悠悠地渡橋,潺潺的流水穿過石縫,讓人一時間有點兒恍惚。抬頭一看,遠方是無垠的新舊溝田洋,這個季節(jié)正值海南種植早稻,一株株幼小的稻苗隨風搖擺,連“株”成“片”,連“片”成“!,美不勝收。而從高處看,橋梁中間共有四五個彎,整座橋如同一條長蛇一路伸向對岸。
為何一條看似如此普通的石橋,經(jīng)過這么多年河水的沖刷依舊保護得如此完好?有村民說,一方面,流經(jīng)蛇橋的河水并不湍急,對橋的沖擊并不大。但更重要的秘密還藏在幾道彎中,這么多彎可以最大程度地分散河流對橋的沖力,因而蛇橋比普通的橋多了一層“保護力”。這,就是古人的智慧。
溯源蛇橋
潺潺流水穿過石縫經(jīng)久不息,見證著蛇橋恒久的歷史。村民們說,蛇橋貫穿的河流,是海口新舊溝的一條支流,名為美味河。說起蛇橋,還不得不說到丘濬。被譽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丘濬,不僅才華橫溢,還因幫助村民治水,被一代代海南人民傳頌。他與蛇橋又有著怎樣的淵源?
從蛇橋往回走,爬上一座小土坡,就能看到一座高2.15米、寬1米、厚0.28米的石碑,碑上寫著《祭抱元境神碑》。據(jù)說這座碑被發(fā)現(xiàn)的時間并不久,但其價值不容小覷。
海南文史專家梁統(tǒng)興介紹,明成化五年(1469年),丘濬母親去世,丘濬因在京身居要職,次年才回鄉(xiāng)守孝。《祭抱元境神碑》上寫到,當抱元圖村的村民得知丘濬回鄉(xiāng)后,紛紛跑到其家中訴苦,其中還有不少老人還帶著孩子前來。原來,當?shù)氐刂鳛榱俗陨砝妫L期對美味河進行堵截,他們將河水用轉車引向自家地勢較高的農田進行灌溉?蛇@樣一來,河水上漲,漫過了不少位于新舊溝田洋低處的村民的農田,使得他們40余年不得耕。百姓多年顆粒無收,吃不上飽飯可還得上交稅錢,多處投訴也解決不了問題。
丘濬聽后,對村民們的遭遇深感同情,他隨后召集當?shù)氐刂魃塘,想出了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當每年年末春初,南渡江水位較低時,位于低處的農田開始耕作;進入夏末秋初,當南渡江水位開始上漲后,位居高處的農田再開始種植稻田。兩方互不干擾,互利互惠。
這個辦法得到了兩方人的認可,地主一方甚至當著丘濬的面,對之前的行為感到后悔。他們同意拿出一部分錢幫助農戶繳納稅費,愿意與農戶齊心協(xié)力,疏通新舊溝河道,共同治水。就這樣,在丘濬的帶領下,村民們將水排干,修復農地,同時又在河邊修建了石道、石橋、渡口,方便村民和其他百姓過路休息。蛇橋正是在那時建立而起,它既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又利于河水流過。當河水較低時,蛇橋就成了連接村莊與田洋的通道,當上漲漫過石橋時,河岸就成了臨時渡口,人們可泛舟前往田洋勞作。
“就這樣,連帶抱元圖村在內,新舊溝周邊20多個村莊均得以恢復生產(chǎn)。為了感謝丘濬的大恩,當?shù)匕傩諟蕚湓诿牢渡缴狭⒈们馂F治理新舊溝洋的豐功偉績,丘濬聽聞親自撰文。就這樣,《祭抱元境神碑》佇立在美味河旁,讓子孫后代牢記這段歷史,永記丘濬之恩。”梁統(tǒng)興說。
蛇橋古今
環(huán)顧四周,蛇橋周邊山環(huán)抱著水,水倒映著山,身居其中,仿佛置身在一幅曼妙的山水畫中。
吳承茂家住距離龍?zhí)伶?zhèn)不遠的龍泉鎮(zhèn),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自小時候起,自己和周邊村落的玩伴就會到蛇橋這兒玩,這里存留著不少他的童年記憶。到了現(xiàn)在,他偶爾也會來橋邊看看風景,讓身心得以放松。不少附近的村民會選擇來這兒捕魚、摸螺、戲水,一張漁網(wǎng)有兩人撐起,用不了一小時,就能捕上二三十條福壽魚。村民們通常會將魚帶回家烹飪,對他們來說,蛇橋就是他們的休閑之地。
“事實上,蛇橋的原名并非如此,這個名字是因為近幾年了解這座橋的人多了,因其形狀似蛇,才取名為蛇橋。”在吳承茂的印象中,他的祖輩都將“蛇橋”稱為“美味橋”,這個名字來源于美味河,而蛇橋一旁的小山丘也被稱為“美味山”。
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自己曾聽村里的長輩說,以前的蛇橋還是個重要的碼頭,不少客商會開著小船,從南渡江穿過三十六曲溪來到蛇橋,“他們會帶來一些物品,也會收購當?shù)氐囊恍┵Y源。據(jù)說那時的蛇橋下有兩個石拱門,可供小船穿行裝載。船只來來往往,商人小販叫賣聲不絕于耳,十分熱鬧!
如此光景已難以重現(xiàn)。即便是想親眼目睹蛇橋的真容,在今日也并不容易。每年只有當年末春初河水水位較低時,蛇橋才會慢慢露出水面。雖然海南氣溫較高,但依舊有不少人希望抓住春天的尾巴,一睹蛇橋的風采。到蛇橋來玩的,不僅有周邊村民、自駕來的游客,甚至還有旅行社的考察團。
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得益于近兩年一些驢友和旅游愛好者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蛇橋,愿意驅車來到這里休閑放松。“這里的自然風景很優(yōu)美,如果能在周邊配套一些餐飲、民宿,同時對當?shù)貧v史作詳細介紹,也許未來還能開發(fā)親子游、生態(tài)游等旅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