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的李家拳,與作為搏斗技的李家拳已有所不同。
李子興展示拳法。
傳承李家拳,是李子興最大的心愿。
目前惠州已在4所學校開設了李家拳訓練基地。
扎馬步。
南方日報訊 沉肩、沉肘、吊腳,伴隨著“的、益、域、喚、也”的呼喝聲,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在施展拳腳……1920年,廣東南部一個小小村落里,一位12歲少年正跟隨大伯李素民學習李家拳,身形雖顯稚嫩,舉手投足間已是有板有眼。
這個少年就是后來的廣東五大名拳之一的惠州李家拳第五代傳人李發(fā),他在1958年參加全國民間武術表演獲優(yōu)秀獎,后更以拳法剛勁有力、動作生猛流暢而聞名,武林外號法(發(fā))師。
約莫50年后的上世紀70年代,在惠州米地村,一老一少兩個身影時常聞雞起舞。年幼的李子興在爺爺李發(fā)的悉心教導下研習李家拳。昔日少年郎此時已是須發(fā)皆白,但在騰挪間,李發(fā)仍舊靈活。
又30余年后的今天,作為李家拳第7代傳人的李子興,希望用余生的努力,將自己自幼從爺爺那里學到的李家拳繼續(xù)傳承下去。
拳術跌宕
“李三腳”西湖揚威燈光球場千人教習
天未亮,武已練。12歲的李子興每天早上5點多跑步,6點扎馬步、練基本功,7點回家沖涼,然后和普通孩子一樣上學。晚上8點多回家后,還要練一個小時以上的套路動作。
李子興從爺爺李發(fā)那里學到的不止是李家拳的武藝,還有爺爺一生所學的藥學、中醫(yī)知識。自從跟隨爺爺習武,李子興沒有感冒,也很少生病。
學藝數(shù)年后,李子興的武藝已有根基,力氣也漸長,正是年輕氣盛。如今的李子興回憶起來,當年打架切磋不少,贏多輸少,一對一的情況下基本沒輸過,遇到對方數(shù)人圍毆的情況,也自有辦法:先“走為上計”,待對方?jīng)_在最前面的追來,再殺個“回馬槍”,將其打倒,領頭的落敗之后,其他人往往也就“俯首稱臣”。
李子興自己最擅長的是“李三腳”,即利用腰力短時間內快速轉身,連續(xù)3腳踢向對手同個位置。當時身高只有1米6左右的李子興,在惠州西湖曾遇到兩個身高近1米9的壯漢挑釁。結果,其中一個被連踢兩腳就支撐不住了。第一腳尚能格擋,第二腳正中胸口!按蚣艿臅r候人最怕打頭,頭被打了就會暈失去反抗,我轉身的時候手跟著揮動,對方就想著避開頭部,但我實際上是踏他胸口!睋Q句話說,對于習武之人來說,技巧、力量和速度固然重要,攻心為上。
上世紀80年代,李家拳第六代傳人之一的嚴景山在惠州市區(qū)的燈光球場設立惠州市李家拳武術館,并任館長,開門授徒,以重振李家拳雄風。
正值青年的李子興白天做摩托車教練謀求生計,晚上就去燈光球場,與師伯一起傳授李家拳。由于感興趣的年輕人太多,他們采取輪流教授的方式,每批100多人,4年間招收了2000多名學員,引起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極大興趣和關注。這段時間,是李家拳最輝煌的時期之一。
后來,由于燈光球場拆建,沒有了館址和訓練場地,李家拳武館于1990年被迫停辦,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訓練器材全部流失。從此,李家拳走向低谷,面臨失傳的危險。
10來年間,李子興自己也有些荒廢。為了生計東奔西跑:他做過裝修生意,當過摩托車和汽車教練,賣過香燭,開過飲食店,與昔日的“武林中人”也很少聯(lián)系。
李家拳,成為李子興很少提起的秘密。
習武重振
“左手閻王”回粵建言李子興重開武館
轉機發(fā)生在2003年,李家拳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振中從香港還鄉(xiāng)。
李振中,李家拳第五代傳人之一,原抗日隊伍東江縱隊骨干,武功高強,善用左手,人稱“左手閻王”,1943年在寶安帶領隊員伏擊日軍碉堡時,在受傷的情況下以李家拳法用左手連斃3名日軍,后隱入萬山叢林中。
李振中返回惠州惠城區(qū)的米地村時發(fā)現(xiàn),以往農(nóng)歷二月二都會舉行的麒麟舞等傳統(tǒng)活動已不見蹤影。麒麟舞是李家拳的4種形式之一,以李家拳獨特的身形步伐和廣東大鑼大鼓音樂伴奏,可謂剛柔相濟。
在李振中的建議下,2004年,李子興回到河南岸湖山村米地村民小組,向村里的孩子傳授李家拳。和十多年前相比,前來練武的孩子少了許多,李家拳要恢復往日興盛并不容易。
在李子興等人的努力下,李家拳逐漸被更多人知曉。2008年,嚴景山成為奧運火炬手。2010年,李子興的徒弟代表惠州參加了在廣州舉行的省運會。2014年,李家拳第7代傳人張忠憑借一套剛勁有力的拳術,技壓群雄勇奪惠州在本屆省民族運動會的首枚金牌。
目前,在李子興等的努力下,李家拳在惠州開設了3個武術館或俱樂部,在惠州的湖山小學、惠州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等4所學校開設了訓練基地。李子興說,這些訓練場地中,除了位于城區(qū)的一個武術館存在經(jīng)營性質外,其他均主要依靠政府支持。
“弱似風鶴上翠竹,強如猛虎下山林!痹诶钭优d看來,李家拳最大的特點是靈活,幾乎每個動作腰部都要用力。廣東五大名拳中,莫家拳更擅腿法,而洪拳拳勢威猛,大開大合,與之相比,李家拳以南派為基本功,動作上又融合了北方的腿技,有著獨特的單肩側身,在臨敵時虛步多,常用一只腳站立,另一只腳尋機踏步,靈活多變。
李子興說,李家拳的很多原理來源于生活,“比如,種田耕作的時候有時需要把稻草叉到另外一邊,就很考驗腰力!彪m然習武生涯曾中斷了10年,但李子興現(xiàn)在仍能單手提數(shù)十斤的重物轉身放在另外一邊。
如今,李子興不僅開設多個武館傳授李家拳,還帶領拳師走進校園,幫助對武術感興趣的中小學生強身健體,更著手整理李家拳的全套“武術秘笈”,希望作為“洪、劉、蔡、李、莫”廣東五大名拳之一的李家拳能夠更加發(fā)揚光大,進一步增強民族體魄。
“轉身開始,左右抬手,注意腰動……”在武館里,伴隨著李子興的指點,幾位七八歲孩童正在修習基本功,傳承兩百余年的李家拳“的、益、域、喚、也”5聲發(fā)音再次響起。
“非遺”項目簡介
惠州李家拳,嶺南五大名拳之一,清朝時由火地村(惠城區(qū)河南岸米地村)村民李義創(chuàng)立,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2013年12月,入選廣東省第五批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